胭脂蟲曾被用于口紅
胭脂蟲紅作為一種天然色素,已得到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認可和批準,沒有健康風險。雖說世界衛生組織發現它可能使部分哮喘患者過敏,但這是因為患者體質對外界某些環境因素過于敏感,并不是胭脂蟲紅的錯。
南京林業大學森林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嚴敖金接受國內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胭脂蟲在國內很少見,胭脂蟲紅主要靠進口,因此價格非常高。據青島一家貿易公司的工作人員張先生稱,胭脂蟲紅的主要進口源來自南美洲,是我國認可的食品添加劑,每公斤價格在2600元左右。
那么,胭脂蟲到底是什么昆蟲?
在動物學分類中,胭脂蟲屬于昆蟲綱有翅亞綱半翅目,這種寄生性昆蟲靠吸取仙人掌的水分和營養為生,仙人掌上一塊塊毛茸茸的白色斑點,就是胭脂蟲扎堆在那里。墨西哥和南美洲是它們主要的活動場所。
胭脂蟲個頭很小,一般只有5毫米長,背面有白色絲線狀覆蓋物。如果你用手讓成年胭脂蟲“血濺當場”,流出的紅色液體,就是被用于提取草莓飲料等食品中的胭脂蟲紅(也稱胭脂紅酸)食用色素的原料。這種色素的提取方法,是先把成蟲曬干,再將其磨碎后置于60~70℃的水中浸泡一天,就可以用了。
和很多食品添加劑一樣,食用色素也有天然和人工合成之分。天然的食用色素有三大來源,恰好是地球上的三大生物類型——動物、植物、微生物。
事實上,胭脂蟲很早就被用于制作染料。中國林學會主辦的《森林與人類》雜志曾提到,早在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就把胭脂蟲從美洲帶回歐洲養殖,并用作染料,產 銷量還十分可觀??诩t等化妝品也經常用到胭脂蟲紅。
除了胭脂蟲紅,還有一種名為“紫膠紅”的動物色素也出自昆蟲之身,這種色素是從紫膠蟲的分泌物中提取的,純度高、著色給力、穩定性好,使它比其他天然食用色素更有優勢,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國家標準化管理局)曾于1984年,發布了紫膠紅色素作為食品添加劑的國家標準。
值得指出的是,色素“胭脂紅”與“胭脂蟲紅”的名字雖然近似,品性卻相去甚遠。前者是人工合成的色素,有致癌作用,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等國都禁止將胭脂紅添加到食品中。我國雖未全面禁止,但也嚴格控制它的用量和范圍,肉類和水產類食品就是它的“禁地”。相比之下,我國目前尚沒有法規來限制胭脂蟲紅的使用。
植物色素“人緣”一般
色素家族中的植物色素,可以取自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幾乎各種水果和蔬菜中都有,可以說是一類十分“親民”的色素。一般來說,植物色素染出來的色調比較自然,吃起來也更為安全。桑葚、番茄都常被用于提取色素。
雖說植物色素很健康,但它的“人緣”一般,因為幾乎每一種植物色素都只能給極少數的物質染色,染色效果也不明顯,不僅色彩不夠鮮艷,染不上、染不勻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不過,植物色素應用不廣的最大原因還是生產成本高。由于色素在植物體內的含量微乎其微,分離和純化的難度較大。另外,好不容易提取出來的植物色素也會變質,容易隨著空氣、光、熱的變化而“把持不定”。生產、保存它們都要花不少銀子和工夫。所以,植物色素雖然在生活中處處可見,卻不常被用作著色劑。
還有微生物色素,由微生物發酵制得,豆腐乳的紅色就來自紅曲霉產生的紅曲紅。在微生物發酵過程中,根據環境條件(溫度、空氣成分、光等)不同,產生的代謝產物也不一樣,其中不乏有毒的種類。這就需要對發酵環境進行嚴格控制,否則美食也會變成毒藥。由此可見,要保證微生物色素吃得安全,壓力還是挺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