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胡錦濤總書記關于積極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們緊緊圍繞“國家千億斤糧食增產計劃”和“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全面啟動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建設,落實夯基礎、建體系、上科技、抓共建、增效益等重點措施,進一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首先,夯基礎。以農機、水利、種肥、防災為重點,夯實現代化大農業發展基礎,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機。計劃新增國內外各類機械5萬余臺件,引進國外先進大型機械500臺件,新建40個旱田現代農機裝備作業區,新增農用航空飛機10架,使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6.5%。
二是強力推進水利工程建設。以三江平原灌區建設為重點,完成勤得利、江羅渠首和興凱湖總干渠工程,加快綏濱、八五九灌區骨干工程和饒河、二九零渠首建設步伐及梧桐河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新增水田有效灌溉面積150萬畝,防洪除澇面積120萬畝。西部以旱作區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為重點,裝備大型噴灌機,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0萬畝。
三是加強安全供種合理施肥。整合放大資源優勢,積極開拓省內外市場,做大做強北大荒種業集團,實現安全供種30萬噸以上,對內實行標準化統一供種,對外輻射供種面積3000萬畝以上。繼續加強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和配肥站建設,確保糧食作物80%應用配方肥。
四是著力完善農業防減災體系。高標準完成國家重點項目——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啟動氣象臺站綜合改造項目。以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綜合防治為重點,完善生物災害預警體系,提高應對和抗御生物災害能力,確保農業生產、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三個”安全。
其次,建體系。目標是構建以貿易為龍頭、以加工為中軸、以種養業為基礎、以大科技為支撐、以社會化服務體系為保障、涵蓋整個農業經濟鏈條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通過延伸產業鏈條,提升墾區在全產業鏈上的獲利水平,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高效發展。
一是要發揮內外貿易的龍頭作用。整合目前農場和企業各自為戰的營銷機構,建立健全一體化的貿易流通系統。加強北大荒品牌的整合,優化市場細分,并針對不同市場確定統一的質量和價格標準,建立統一的質量管控體系,提高目標市場的占有率和利潤率,放大產品終端銷售效益。力爭實現北大荒集團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盡快挺進世界五百強。
二是要發揮加工業的中軸作用。要以食品加工業,特別是餐桌食品為重點,突出提質增速這條主線,狠抓達產率和資產報酬率,突破市場營銷瓶頸和體制機制制約,大幅提升市場綜合競爭力。實現全口徑工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0%、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0%、工業達產率同比提高15個百分點。九三糧油銷售收入力爭達到200億元,北大荒米業、北大荒糧食物流分別達到100億元。
三是要發揮農業的基礎作用。通過貿工聯手,推動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建設,并把墾區融入全省乃至全國大經濟體,帶動全省乃至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特別要勇于承擔使命,在國家構建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發揮主力軍、國家隊的作用。今年重點圍繞農業“一提兩增”,落實農業提質、增產、增效的各項措施。
再次,上科技??茖W進步是墾區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重要支撐。我們將按照“集成創新,加快轉化,服務產業,支撐領先”的原則,全面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一是加強科技戰略合作。瞄準市場和科技前沿,推進與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的戰略合作,發揮科技資源互補優勢,建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平臺,重點推進數字農業、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產栽培、農業節水、疫病防控、防災減災等領域的科技創新。
二是加強科技推廣應用。按照“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生態環境適應”的原則,集成完善推廣“十大”栽培模式、“十大”農業新技術和“十大”農機新技術,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提檔升級,全面開展高產創建活動,促進糧食生產再創歷史新高。
三是加強科技引領示范。加快建設農墾科技大廈,將其建成集信息集成、中試轉化和成果展示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信息中心。加快完善以100個現代農業示范區為中軸、230個科技園區為支撐,覆蓋墾區,輻射全省,總長2000公里的東、中、西三條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帶,發揮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第四,抓共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以資源共享、技術移植、產業帶動、合作經營等為重點,進一步擴大場縣共建合作成果,以機械代耕、技術承包、科技培訓和人才輸出為載體,強化技術擴散帶動;以農機裝備制造、高效配肥和良種供應等服務為重點,強化物化輸出帶動;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核心,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強化產業聯結帶動。
特別是,抓住國家鼓勵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的契機,以農機合作社為突破口,推進農機跨區作業向縱深發展,引導農戶推進土地規?;?、集約化經營,以綏化市局共建模式為切入點,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生產合作途徑,逐步擴大整村、整鄉代耕代種代收規模。
2010年,確保農機跨區作業3300萬畝以上、推廣良種面積3000萬畝、農業保險覆蓋農村面積4000萬畝,龍頭牽動種植基地3000萬畝,拉動畜牧養殖奶牛18萬頭、肉牛35萬頭和生豬240萬頭,推進毗鄰局市、場縣在合作共建上實現互利雙贏。
最后,增效益。認真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扎實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全力以赴備春耕、保春種、抗災害、奪豐收,確保糧食總產350億斤,商品糧達到330億斤上,農場職工人均純收入1.2萬元。
一是調結構。按照“擴稻玉、穩麥豆、強經作、上品質、突特色、增效益”的原則,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1850萬畝,大豆面積穩定在800萬畝,玉米調整到1000萬畝,確保糧食總播種面積3900萬畝,為辦好稻米節和大豆節、奪取糧食豐收奠定堅實基礎。
二是備春耕。去年三秋作業基礎好,完成秋整地3955萬畝,秋備苗床土100%,全部達到播種狀態。春耕生產共需資金155.3億元,目前已全部籌集到位。加快下擺農資,已下擺化肥71.2萬噸、農藥0.8萬噸、種子24.6萬噸、柴油10.3萬噸、農膜1萬噸,基本可以滿足春播需要??萍寂嘤?、農機檢修、扣棚育秧也已全部準備到位。
三是保春種。積極搶農時、奪積溫、抗春旱、保春種。其中,水田圍繞“七早”抓春耕,即:早清雪、早扣棚、早催芽、早播種、早泡田、早整地、早插秧,保證3月25日全部扣完棚,5月25日全部插完秧;旱田圍繞“四早”抓春耕,即:促雪早化、早覆膜、早播種、早管理,確保4月20日前完成麥類播種,5月20日前完成大田播種,確保一次播種保全苗。